金相切片技术在印制板生产过程
发表日期: 作者:
·金相切片技术在印制板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印制电路板质量的好坏,问题的发生与解决,工艺的改进和评估,都需要金相切片来作为客观检查,研究与判断的根据。
1·印制电路板生产过程复杂,各工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,要最终产品质量可靠,则中间环节各工序的半成品板质量必须优良。如何判断过程中生产板的质量状况呢?金相切片技术将给我们提供依据。
a·(hole roughness)检测为保证印制板的孔金属化质量,必须对钻孔后的孔壁粗糙度进行检测。可做试验板,用不同大小的钻头钻孔,取样后,作金相切片,用读数显微镜进行粗糙度的度量。为了使度量更准确,可将试样进行金属化孔后,再做金相切片。
b·印制板钻孔时产生瞬时的高温,而环氧玻璃基材为不良热导体,在钻孔时热量高度积累,孔壁表面温度超过环氧树脂玻璃化温度,而产生一层薄的环氧树脂沾污。多层板钻孔后,若不经凹蚀就进行孔金属化,将会造成多层板内信号线连接不通,而影响板的质量。通过制作金相切片,可以检测到凹蚀后,树脂沾污的去除效果,有利于控制多层板的质量。
c·镀层厚度往往是客户对印制板的最基本要求,它包括基材铜箔厚度、镀铜层厚度、孔壁铜层厚度、孔壁及表面铅锡厚度。GJB25um,最小厚度20um。除可用测厚仪来测铜层厚度外,作金相切片,用读数显微镜也可读取其厚度,从而判断是否符合国军标要求。我厂采用Tiger3000金相图像分析软件,可以准确测出孔内任何一处的铜厚及孔口表面铜层厚度,对孔内镀层的判断更直观。
d·将全板电镀或图形电镀后的试验板,制作金相切片,可检测孔金属化状况,是否有镀层裂缝,孔壁分层,镀层空洞,针孔,结瘤等。
e·为保证多层板层与层之间的图形、孔或其它特征位置的一致性,层压工序采用了定位系统。但某些因素的影响,会造成层间的偏离。为此,必须对多层板进行金相切片抽检,以保证其符合质量要求。
2·印制板生产过程中,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。若借助金相切片技术能较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,及时对症下药,采取有效措施,节约生产成本,保证按时交货,赢得顾客的满意。先将解决某些问题作一介绍:
a·(plating void)镀层出现空洞问题,常会引起印制板业内管理人员的重视。造成镀层空洞的原因多种多样,而镀层空洞的现象就有好几种:①②③④⑤楔形孔破等。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各异。其中孔内漏基材的原因就有很多。如1)钻孔粗糙挖破玻璃纤维布,以致深陷处不能完成孔金属和电镀铜层,2)孔金属化前处理不干净,导致局部化学铜层无法导电,电镀铜层无法镀上,3)孔内有气泡,在化学铜时,药水无法浸润而未沉上铜,4)孔内有杂质堵塞,无法沉上铜,5)药液浓度、温度未达到操作范围,6)镀层孔壁原本良好,因过分蚀刻后,铜层被腐掉,造成破孔。现在选取典型的两种问题来进行分析。
1·沉铜不佳。
a.切片特征为:孔内出现对称状的环状孔破,切片中可以看见图形电镀铜包裹着全板电镀铜和化学铜。b.:其实质为环状无铜,是因为沉铜过程中,孔内有气泡存在,使药液与孔壁无法接触,从而不能发生沉铜反应所致。
2·干膜入孔。a.切片特征:空口位置无铜,出现不对称情况。b.原因分析:干膜贴膜后,板子停留时间过长,且为竖直方向放板,造成干膜流动进入孔内,在进行图形电镀时,该位置无法镀上铜锡,退膜后此处的干膜被除掉,蚀刻时该位置的铜也被蚀刻掉,导致孔口无铜。通过对有问题的板作金相切片分析,能有针对性的在相应工序采取对策,比如在对较小孔径的板进行孔金属化时,先检测孔内有无残渣,若有尽量吸干灰尘,配置振动和水平摆动装置,增加溶液的过滤频率,优化溶液参数,缩短干膜贴膜后板子的停留时间等。
b·多层印制板的外层图形是通过蚀刻工序而得到的。当板经过蚀刻溶液,去除不需要的铜层,对于电镀镀厚的铜板,由于积液效应的存在,蚀刻液也会攻击线路两侧无保护的铜面,造成象香菇般的蚀刻缺陷,对于正常的铜板在蚀刻时,蚀刻液不仅在垂直方向侵蚀线条铜层,同时会在水平方向腐蚀铜层,使蚀刻后的线条截面呈一个类似梯形,一般线底部宽于顶部,均称为侧蚀(见图9)。侧蚀的程度是以侧向蚀刻的宽度来表示。在生产中,侧蚀若过于严重,将影响印制导线的精度,制作精细导线更不可行。而且侧蚀易产生突沿,突沿过度,将会造成导线短路。通过制作金相切片,可以观测到侧蚀的严重状况,从而找出影响蚀刻的原因加以改进。对于线宽/线间距为6mil以上的板,蚀刻线宽控制上比较简单,可增加底片线宽补偿。而对于线宽/线间距4-5mil的板,蚀刻线宽控制上则困难得多,一般以90%的板蚀刻干净的速度来控制生产。为了减少其侧蚀,通常采取严格控制铜浓度,PH值,温度和喷淋方式。比如蚀刻方式的影响,由泼溅改为喷淋,蚀刻效果好,侧蚀也减小;蚀刻速率的调整,蚀刻速率慢会造成严重侧蚀,便加快蚀刻速率;检查蚀刻液PH值,因PH值较高,侧蚀增大,就想办法降低其PH值;蚀刻液密度低也易造成侧蚀,就选用高铜浓度的蚀刻液。经过有针对性的改进后,侧蚀问题将得到很好解决。
c·印制板生产厂家,在孔金属化和图形电镀工序采用了大量药液生产,若药液体系不同,偶尔会出现镀层分层的现象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,可能是印制板前处理效果不良,或药液出现问题。究其产生的工序,离不开孔金属化、全板电镀和图形电镀工序。为解决问题,首先必须判断问题产生的工序。此时,借助金相切片技术,可以清晰准确地找出产生问题的工序。因为金相切片试样经微蚀后,基铜、全板电镀铜和图形电镀铜可以清晰地区分开来,故根据镀层发生分层的位置,就可找出发生问题的工序,从而缩小范围,能更有效解决问题。下图镀层分层点在基铜与全板电镀铜之间。分析原因是全板电镀前表面处理不干净造成的,更换前处理药液后,分层现象未再发生。
d·电镀铜的镀层厚度不足及镀层性能不佳会导致镀层断裂(孔壁与内层互联断裂)(如图1110微米),吸潮后未烘板,在240℃热冲击下,也会造成镀层断裂。镀层断裂不仅影响了内外层电路互连,而且金属化孔的耐焊性和拉脱强度也不符合质量要求。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,必须保证图形电镀铜厚大于25微米,在120℃条件烘板2小时后,再进行热冲击(热风整平或焊接)。根据电镀理论科学,镀层本身应力的大小将严重影响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。镀层的内应力主要指宏观应力,它分为张应力(+-),张应力倾向使镀层脱落,从而造成镀层与基体分层;压应力倾向于使镀层向基体贴紧,从而提高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。铜离子和氯离子含量增加,镀液温度升高,镀层的内应力会下降。而且镀液中添加剂的含量会影响镀层的延展性,添加剂、光亮剂等的分解产物溶解于镀液中,去油不净等有机物在电镀槽过多都会使镀层应力变大,延展性变差。因此镀液成份和各工艺参数必须控制良好,才能有效提高镀层的良好性能。否则镀层在热冲击后容易在外层拐角处发生镀层断裂。